忻怡是连续几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的组织者、实践者之一。沿着沈家门渔港蜿蜒的岸线,他边走边回忆往昔景象,“那段路曾摆过100架钢琴演奏,激昂悠扬;这段路曾有渔歌表演,歌声雄浑有力,震彻天际;那片海面上,十几艘古帆船乘风破浪,气势恢宏……”跟随忻怡的讲述,记者仿佛也看到了那些欢乐的海洋、潮涌的人群。
新世纪之初,雷火竞技官网入口互联网进入新发展阶段,世界以新的方式紧密相连。普陀这个渔业小镇,因为文旅产业的萌发,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。在这一时间段,普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逐渐丰富多彩,规模也逐渐扩大,大家擦去上世纪的尘埃,争相奔赴新的美好生活。与此同时,普陀文旅经济也亟待一场春风化雨。
“当时我们想,这种情况下,能举办一次文化活动是最好的,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也能让各地目光聚焦普陀,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动力。小活动后劲不足,必须是普陀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活动,才能起到石破天惊的效果。”忻怡回忆道。
2003年,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,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终于被正式提上日程。普陀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,比如渔工号子、舟山锣鼓、舞龙舞狮等等,足以撑起一个有规模的节庆活动,这也是组织者的信心来源。“这样的节庆活动,对宣传、展示、推介沈家门渔港,提升普陀知名度和美誉度,打造新时代渔都金名片,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们一定得把它办好。”时任普陀区文广局文化科科长的忻怡说。
从无到有,历来最艰难。确定民间民俗大会将展演5天后,当时的组织者们共同参与了多轮专题会议。忻怡的笔记本里满满都是各方的意见建议,策划案一改再改,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。
首届民间民俗大会的活动场地最终定在了以沈家门渔港为中心区域,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把普陀群众喜闻乐见、有海岛特色的各种民间民俗文艺挖掘整理加以展示表演,正所谓“小戏挂大牌,渔港做舞台,土洋相结合,雅俗一起赏”。
首届民间民俗大会圆满结束,但在忻怡的心中,也留下了不少遗憾。比如对潮位和人流量预估不准确导致部分表演效果欠佳,再比如部分巡游节目较为雷同等。第二届大会筹备时,组织者们就对首届举办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,确定了60字指导思想:格调高雅健康,氛围喜庆祥和;民间特色鲜明,渔乡风味浓郁;大小活动穿插,亮点绝活纷呈;业余专业结合,中外艺术相融;推出渔港名片,打造渔都品牌。这也成为后续历届民间民俗大会的主脉络和主基调。
“在统一指导思想后,我们定下主体活动,再配套大小活动,确保在每届活动‘形散神不散’的基础上,尽量穿插丰富的表演内容,安排配套的经济发展论坛、会议等,进一步做好文旅结合的文章。”忻怡说。
历经20多年,很多记忆都褪色了,但想起往届大会一些经典画面,那些民众的欢呼声犹在耳边。
忻怡告诉记者,历数过去几届民间民俗大会,他头一个想起来的,是海上帆船巡游的情景。普陀古帆船制造水平高超,这些年来技艺传承、保留得较好,不仅有岑氏木船作坊自制“绿眉毛”等古帆船,也有因影视拍摄需要而制造的“黄药师号”“鹿鼎记号”等,还有一些乡镇街道改造的古帆船,“大家你出一艘、我出一艘,最终组成了一个海上大巡游的古帆船队伍。几十艘古帆船披红带绿、船上锣鼓喧天,鼓着风帆、推开白浪在海面驰骋,这场面,也许在我们普陀才看得到。”忻怡告诉记者,2006年的大会上,来自大洋彼岸的古帆船“哥德堡号”进入沈家门渔港,与“绿眉毛”展开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亲切对话,生动鲜活地演绎了一幅海洋文化历史画卷,也让这些珍贵的记忆历久弥新。
此外,还有第一届的“沸腾渔港”百架钢琴演奏会,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与普陀近百名儿童共奏《共产儿童团歌》等10首乐曲,黑白键上流淌的音符让万名群众沉醉。人们在灯的海洋、歌的海洋、人的海洋、梦幻般的渔港夜景中流连忘返。
从2003年开始,忻怡每年的重点工作都离不开民间民俗大会。“每一年过完年开始,就会苦思冥想今年要搞点什么新花头,工作生活都围着大会转。”长时间与民间民俗文化面对面,忻怡无时无刻都能感到渔港文化精神的演变轨迹和核心魅力。
沈家门渔港文化精神,历来具有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在第二届沈家门民间民俗大会上,传统的跳蚤舞摇身一变,成了高跷跳蚤。彼时来自展茅的几位表演者,将跳蚤舞搬上高跷,迈着夸张的舞步,摆动美妙的舞姿,使跳蚤舞更具观赏性,这是普陀民间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,也是对民间民俗文化创新的最好佐证。
沈家门渔港文化精神,历来开放而包容,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汇聚。“结合沈家门的历史来看,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,唱着南腔北调的歌,那么我们的节庆表演也需要增加一点其他文化的色彩,呼应历史,展望未来。这也是我们一贯的坚持。”忻怡告诉记者,每届大会准备期间,作为组织者,他与同事都要不远万里去各地考察,敲定国内民间艺术表演队伍,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。同时,也邀请韩国的长鼓、奥地利的民间歌舞、非洲的乐队组合、巴西的桑巴舞等国外民间表演团队,让民间民俗大会充满了浓郁的异国风情,让世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。
沈家门渔港文化精神,也是百折不挠、迎难而上的。第二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上的海上巡游上,东极船队上展示了一幅长达13米、高3.5米的巨幅渔民画,以艳丽的色彩、大胆的构图讲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陈财伯的故事。为了顺利完成画作,东极13位业余画家每天几乎蹲地绘画13个小时以上,直到深夜才艰难地站起来,一瘸一拐地回家,这样的艰辛维持了近半个月,直到渔民画作品顺利完成。
时隔12年,普陀再度启动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,忻怡十分激动。如今的渔港陌生而熟悉,热锅快炒的夜排档对街,多了现代化商业广场;对岸的鲁家峙灯火通明,跨海大桥、海底隧道四通八达;近处的渔港依然桅杆林立,稍远处保税油加注船舶不停奔忙;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里,传统吆喝与新兴电商正齐头并进、和谐共生。
新与旧不断交叠更替,推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。如今这里有更丰富的文旅资源,更完善的配套设施,更便捷的营商环境,大型节庆活动是个展示的舞台,也是个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高品质发展的绝佳契机。“我们的渔港历史悠久,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,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,雷火竞技官网入口这座渔港和这座城市也有一些新风貌、新成就、新精神,值得细细道来。”忻怡笑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