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新闻策划是新闻出新的“魔棒”;有人说,新闻策划是新闻信息量新的“增长点”;还有人说,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“又一次成熟”。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、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。其中重大题材策划,是对媒体策划水平的综合考量,也是媒体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。现在,我们来“拆解”部分媒体重大题材策划的一些“妙着”、“高招”,看看能带来多大的启发和教益。
党和政府想说的,事关全局性;人民群众想听的,常常带有普遍性。两者关注的集中点,就是新闻关注的焦点。重大题材的策划选题,如果在这个结合点、集中点上寻找,就能提高受众的关注度,增强报道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从2002年开始,新华社每年都要在春节前后,也就是农民工返乡或回城的时候,组织有关农民工的大型调研式报道。第一次策划叫“走近民工”,第二次叫“关注民工工资”,第三次叫“农民工子女求学调查”,第四次叫“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”,第五次叫“新春回访农民工”。每一次报道都集中在一星期左右。为了写出深度,写出感情,新华社确定了体验式采访的思路,着重反映农民工的生存状态,挖掘他们的情感世界,目的是引起社会关注。新华社把党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,使农民工报道成为重大题材报道的又一次成功策划,从而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决策。2006年3月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》。
重大题材除了关注上下瞩目的焦点,还应把握应时而生的社会热点。2002年11月,28岁的呙中校以“我为伊狂”为网名,分别在人民网“强国论坛”和新华网“发展论坛”上贴出了长达1.8万字的《深圳,你被谁抛弃》。这篇文章恰如一枚深水炸弹,引爆了一座城市的集体情雷火竞技绪,不仅从网上波及到民间,连政府官员开会的时候都谈论它。借着不久后深圳市市长在市委会议上正面回应《深圳,你被谁抛弃》的契机,南方都市报在统一刊发会议通稿的第二天,以7个版的篇幅刊登了《深圳,你被抛弃了吗?》的专题报道。如果到此为止,南方都市报只能算是报道策划,但此后的发展就越来越具有事实策划的色彩。报道刊发次日,南方都市报根据读者来电反映的情况,推出了第二轮报道《深圳人诉说十大期盼》。随着报道的继续深入,南方都市报主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“设法促成作者与市长见面,将讨论本身和文章作者追踪两条线索重新融合,达到高潮。”经过记者多次联系,深圳市市长终于与“我为伊狂”正式对话。这场特殊的对话引起了各媒体的极大关注,《深圳,你被抛弃了吗?》大型报道也有了圆满的结局。
典型人物是真实、立体、血肉丰满的先进人物。那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,塑造十全十美的“高大全”式的典型,把一个原本真实的典型弄得完美高尚得失真了,只会适得其反,达不到宣传、教育、引导群众的作用。真实性是产生感召力的源泉。
1997年,新华社记者到大庆油田采访被誉为科技战线 “铁人”的王启民。去之前,这个典型已经在当地报道过。面对中央新闻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,王启民说了这样一句话:谢谢大家,我也要向王启民学习。
王启民向王启民学习?开始时记者还不太理解,细细品味便感到,他的潜台词是:新闻报道中的王启民是理想化的王启民,我也要向这个王启民学习。
王启民的话给记者很大震动。新华社记者商量,一定要单独采访王启民,一定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。
在单独采访过程中,王启民袒露了很多心声。他说,在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时,他选择事业是正确的但也是痛苦的,比如母亲病危,妻子回老家生产等等,他都没能及时赶回去。在“宁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年代,每一个大庆油田的技术骨干遇到这样的事,都不会当“逃兵”。但选择不等于无情。
王启民托人照顾妻子,托亲戚照顾母亲,还怀有忙完这两天就回去的心理。谈起这些经历,王启民仍有深深的遗憾。记者在采写主打通讯《科技战线的“铁人”王启民》时,还采写了《“铁人”家人话“铁人”》、《“铁人”的遗憾》,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王启民丰富的情感世界。在《“铁人”的遗憾》这篇稿件里,记者用了三个小标题,写出了“铁人”的另一面,包括“我爱人才,却没能完全留住”、“我雷火竞技爱妻子,却没能完全尽责”、“我爱父母,却没能完全尽孝”。结尾写道:抚今追昔,王启民哽咽着说:“我不是个孝子。”说完,缓缓地低下头雷火竞技,久久无语……记者觉得,这才是真实的王启民、可信的王启民。
典型人物必须真实,还须准确。这里的准确是指定位准确,就是寻找重大典型人物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,挖掘蕴藏在典型人物身上最本质的特性。只有定位准确,才能真实地再现典型人物风采;只有定位准确,受众才能乐于接受。以徐虎这个典型人物为例,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?人民日报发表通讯《普通劳动者的榜样——徐虎》,以其将本职工作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高尚境界为主线,准确地再现了他的本来面目;光明日报则认为,“徐虎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楷模”;而解放日报、文汇报则定位于“九十年代的雷锋”。哪一个最准确?笔者认为,还是“普通劳动者的榜样”更好。
人民日报通讯的作者在采访扎记中写道:“在构思时,我们曾反复商量,徐虎事迹的本质是什么?应该把他放在什么位置来写?”他是劳动模范、员,在他身上体现了很多先进人物的共同特点活动策划。徐虎不是雷锋简单的重复。他们也想从“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”的角度去表现徐虎,但这样写似乎不符合他的身份,因为他毕竟不是党的领导干部。有人认为可以把徐虎写成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,但他们认为徐虎只是一名房修工,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文章,难免有些牵强。相反,把徐虎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去写,倒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典型人物的本质特点。在这里,作者对人物定位思考深刻。在他们笔下,徐虎真实地立了起来。
写重大会议报道,一方面必须按照会议的既定程序来写,另一方面还应该按照新闻规律,遵循新闻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、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,力求使报道紧凑,主题鲜明、深刻。人民日报历来把每年的“两会”报道,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,从把握大局的角度入手,策划报道的指导思想、采写过程、版面编排等。关于“两会”程序性的报道主要靠消息,总结性的报道主要靠特稿,解释性的报道主要靠十几场答记者问,而需要论述的问题,则主要靠社论、评论和谈访录。这样多层次交叉,就可以基本保证对大局的全面反映和评述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按照创新的原则,每年开辟几个新栏目。“两会”中的新华社,力求“准、快、深、特、新”,即政治、政策和事实上准确,报道时效快捷,报道主题深刻,报道视角独特,报道手法新。在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的同时,他们采取了以栏目带稿件的做法,如“‘两会’看数字”、“‘两会’与百姓身边事”等。由于栏目策划到雷火竞技位,从而开阔了记者的思路,带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力作。
胸中有全局,还体现在平时的重大活动中。2004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前一天,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人。在此之前,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通报了这次活动的情况。新华社记者当时突出的感觉是,最高领导人看望艾滋病人的举动,必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。经过与有关部门沟通,他们对这一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统筹策划,就是国内、对外、摄影活动策划、网络进行协作联动。
在前方记者和后方记者的密切配合下,当天活动结束后10分钟,新华社就对外播发了《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》的中英文快讯。此后,在活动结束1小时内又发出简讯、详讯和摘要消息等10条稿件。、法新社、路透社迅速转发了新华社的报道,并大量引用报道中的观点,对中国领导人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。这次报道基本上把内宣和外宣的价值做到了最大,实现了新华社正确引导国内舆论、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目标。